许晖兄,请原谅我迟迟未作答复。一者,我需要思考您的问难;二者,杀机四伏的现实也让我踌躇不安,我很不希望因我的声音激起某些黑暗力量的攻讦,惊扰了那些尚未远去的悲戚的魂灵。我只在微博上发了几幅回族摄影家王征有关“西海固”的作品,其中一幅作品呈现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黄土塬,状如波涛汹涌的静默之海。这是一片发生过中国史上最大地震(1920年的8.5级的海原大地震)的土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过后,说那里并不适合人类生存……而回族人还记得那是清末回民起义的失败者的流放之所!
但这张风景照下面还是出现了一句让我错愕不已的评论:
“屁吧,流放??出一点事就越来越能溜了,你怎么不说,中国是整个地球的流放地呢。”
如果这种话出自网络上职业歪楼的那伙人,倒也罢了。偏不是,骂人的小姑娘的微博资料上写的单位是宁夏某歌舞团,她喜欢在微博上贴自拍,说实话,长得不算漂亮,但也是个白净人儿,不想竟也会出口成脏。想到少数民族十分不堪的舆论环境,我便怒火中烧,我不仅从记忆里钩沉出十年前读到的张承志的那番话:
“沙沟以及固原、海原一带陇东的穷山恶水,是同治大失败以后清政府安置莲花城一带回民军老弱的地方。我曾长久地怀疑左宗棠可能来过这里——否则他怎么会找到如此天然的残民之所……”(《心灵史•西海固》)
还从《左文襄公全集•咨扎》和《左宗棠年谱》中翻到了相关史证。在这一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意外地在网络上拜读了一批针对“回民起义”的颠倒黑白的文章,他们的史观已退回到当年的镇压者——大清朝廷一边,认为回民起义就是“回乱”。这样的有违官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大作”却在功夫网内堂而皇之地招摇着,有着上万的点击量……
我开始考虑回答您的问题了,沉默只是把话语权让给了谎言。
您提到的“油香沾吉”一说,在穆斯林内部,有人会对之虔敬不已,有人则会勃然大怒,斥之为怪力乱神,仿佛这么一说便会引得天下大乱了。澄清一下“油香沾吉”这种带有浓厚民间色彩的说法的具体含义,实有必要。“沾吉”应是“沾吉庆”的简称,类似的说法在其他宗教里也有,比如佛教徒也会说,佛光普照,同沾吉庆。佛教徒认为自己沾到了佛的吉庆。那吃油香的人沾到的是什么样的吉庆?“油香”是回族人的一种用于宗教仪式的食品,它所具有的吉庆当然是来自伊斯兰教的真主。其实何止“油香”,任何一种真主赐予的合法的美食中都有吉庆存焉,这也是为什么穆斯林在进食前要感赞真主的原因了。
“吉庆”是一个听起来非常中国化的词汇,在回族的经堂语中有一个与之对应的词:“百勒克提”。我们能否在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里为这个词找到出处呢?也是可以的,在《古兰经》的“仁慈章”的最后一节就有这样的字句:“多福哉,你具尊严和大德的主的名号!”(55:78)安拉在这里说的便是,你的主的尊名是多福的,充满吉庆(Barakah)的!
于是,我们便知道了Barakah一词里包涵有福佑、恩典、吉庆之义,它是真主赠给自己的挚友的礼物。我们做一个譬喻,你从朋友那里获赠一枚菩提子,种在自家园后的荒地上,来年来游,发现那里出现了一株幼苗;而从真主那里获得的种子,种下去,会让你在一季之后置身于绿荫丛中,这便是“神迹”,真主的吉庆(Barakah)!
如何才能成为真主的朋友,如何才能获得他的馈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沾吉”?其实奥秘也藏在《古兰经》第55章“仁慈章”里,“仁慈”(Al-Rahman)是真主的九十九个尊名之一,这一章便以Al-Rahman起首,篇末以Barakah回应,实际上也就是指出了“仁慈”与“吉庆”之间的对应关系了。《雄辩之道》之中便有这样一句:“谁有一颗善良的心,谁将获得安拉的慈悯。”
至于某些苏菲之士的说法,是我所不取的。我不理解拱北(先贤的陵墓)上的东西能沾吉的说法,我认为真主的吉庆包含在人的每一项实实在在的善功之中,如教授古兰、关心他人、施舍,甚至只给别人一个微笑。但我也不想借机非难、否定苏菲派。
十三世纪的蒙古铁蹄让西亚、中亚那些曾经纸醉金迷的穆斯林君臣们相继灰飞烟灭,失去政治支持的伊斯兰教面临着空前的危机,是那些苏菲的苦行僧们游方于各地,劝慰劫后余生者迷茫的心灵,劝化昔日高傲的征服者,令伊斯兰教在厄难之中,实现了奇迹般的第二次复兴。当成吉思汗的子孙、伟大的帖木儿再度骑上马背,开始征服世界时,他已是一位虔诚的穆斯林。
苏菲派的知识之中是有真理的,伊斯兰教的教义学家、教法学家、哲学家安萨里巴巴(al-Ghazzali,1058~1111)已将苏菲派的通过心灵的眼睛认识真主的学说纳入到了正统信仰之中。
一条古老的箴言是如此说的:“我的世界包含不了我,我的天堂也包含不了我。但是我忠诚的仆人的心灵却能包含我。”仆人的心灵只能用虔诚、反省、仁慈之光照亮,认清自身之后才有可能认识真主,除此之外别无捷径。
“认己明时人主明”,这是一条著名的圣训,早已被中国穆斯林的先贤们译作了文言文,这是一种深湛的境界。临将搁笔之时,我必须承认我距这种境界尚很遥远。在现实中,当我面对泼妇莽汉的恶语相加,往往想到的也不过是丛林中的法则“以恶制恶”,而非真主之道“以善御恶”,做到后者需要仁慈、忍心、定力、认己、认主、智慧、修行……
安然
2014.1.11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