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flickr.com
items in Muslim Cultures More in Muslim Cultures pool
图像是另一种记录

2008年12月31日星期三

傲慢的诸神(第二部分)Muslim viewpoint read Mumbai attacks

安然/文

二、愤怒的婆罗门

_1785252_pg_hinduman

中学时代的历史知识告诉我们,婆罗门教是印度的上古宗教。但没有提及今天印度的国教印度教与之的亲子关系。公元前6世纪,佛法的昌盛曾让婆罗门教趋于没落,直到公元5世纪出现商羯罗这样一位大哲学家进行宗教改革才使印度教重新复兴,为世人诟病最多的种姓制度却得以保留,也成为日后印伊冲突的起因之一种。从古至今,都有大量来自印度教低种姓的“不可接触者”皈依伊斯兰教,愤怒的印度教高种姓阶层将歧视从旧日的贱民转嫁于伊斯兰教身上,将伊斯兰教等同于贱民的宗教。

出于建构印度教国族主义的需要,独立后的印度人将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穆斯林统治想象为印度的黑暗中世纪,将伊斯兰教说成是入侵者的宗教,进而从这个简单的前提得出一个惊人的逻辑推断:入侵者的宗教必是仰仗武力传播。这种说法流毒所及,中国也就有人想当然地附会道是伊斯兰教毁灭了西天的佛教。

1、 伊斯兰武力传教问题

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于公元7世纪初在阿拉伯封圣宣教,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即传入印度,到公元15世纪莫卧尔帝国统治印度时,穆斯林在印度次大陆的政治势力达到顶峰,其信仰的宗教被汗王们奉为“国教”。

莫卧尔王朝的宫廷绘画 两位汗王的相见

(莫卧尔王朝时期的宫廷绘画 表现的是两位汗王的相见)

##CONTINUE##

令人奇怪的是自始至终伊斯兰教并未超越印度教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印度国教。按照那种流播甚广的伊斯兰教是“一手持经一手持剑”进行传教的说法观之,强硬的回教徒完全能够运用历史上长期的优势地位迫使印度人皈依自己的神,但察看印度国内几大民族的信仰变迁史,他们确实有过改信行为的发生,却往往是从佛教、耆那教转向了印度教。这包括了印度本土一系列古老民族,她们今天的人口数量级大都在一亿之上,构成了印度人口的主体:泰卢固族原信佛教和耆那教、西孟加拉族原信佛教、泰米尔族原信耆那教……有些民族的名字甚至列于三藏法师的《大唐西域记》中,谓其“邪正兼信”。

至此,所谓佛教在其法轮初转之地的消亡要归因于穆斯林的说法应该是难圆其说了。

447px-ShujaAurganzebMurad

(画面上的三人是莫卧尔王朝的三位王子)

Technorati 标签:

2008年12月30日星期二

傲慢的诸神(第一部分)Muslim viewpoint read Mumbai attacks

安然/文

孟买的枪声将人们的目光引向南亚次大陆那块古老的土地,据说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印度教有多达3.3亿位大小神灵,8亿印度教徒平均每三人即可分得一“神”。如此泛神的宗教与认主独一的穆斯林之间在宗教观上必然势同水火,而近代以来随着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兴起更使二者的关系变得日趋不睦。世界印度教大会(一度是执政党之一)宣称只有赞誉印度教种姓和民族的人才是真正的爱国者,那些拒绝同化于印度教的民族,印度没有他们生存的余地。傲慢的诸神让印度国内一亿穆斯林在国家认同上都变得异常艰难。

印度教女神

(印度教女神)

一、能开口的诸神

就像事先备好了剧本,孟买那头儿一开打,媒体这头儿就如获至宝地从互联网上捕捉到一个之前寂寂无闻的组织“德干圣战者”的声明,声明了无新意:释放在押犯、改变对穆斯林的不公对待……全部信息里有用的只是其中包含的穆斯林因素——对不起,只要事涉穆斯林,任何冲突都可以简化为恐怖主义。

##CONTINUE##

作为现代社会“无冕之王”的媒体在讲述恐怖主义事件时实际上有着预设的判断,并通过后续跟进的不断爆料式报道为民众的想象指路,最终将大众的怀疑定格在事先选定的对象身上。尤其是在中国这样对各种媒介都力图操之于手的国家,各种声音里多有国家主义的调子。在有着一半穆斯林父系血统的奥巴马即将开启新政,在小布什黯然离去之际,出于对穆斯林——这一异己文明的刻骨仇恨(一种古老的文化心理),有些人是不愿意看着“反恐”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而政治家们在找到新的更加合适的“敌人”之前,也不愿意放弃“恐怖的敌人”这张让治下民众深感恐惧的牌。沉睡于恐怖之梦将让人听凭强力的保护并服从它的控制,也将人们的焦虑部分地从真正要命的社会资源的再分配问题上引开。

所以,一切爱国愤青和媒体联合起来,他们脑筋急转弯地想到了穆斯林的新疆,反恐不能停歇,要为它煽风点火,新一轮伊斯兰恐惧症在对穆斯林文明与族群众口铄金的毁谤中彻底爆发啦。

网络之上烽烟遍地,“中华”、“铁血”论坛自不必论,中国穆斯林自己开办的网站、博客上也有小将前来声讨,或者叫“交流”。但交流真的是自由的吗?在我看来交流始终是单向的。他们可以肆意以“极端、恐怖”的话语油彩涂抹伊斯兰的面孔,沉默的穆斯林又何敢对汉文化做出自己的主观评论。在他们的头顶从来都悬挂着一柄“民族团结与分裂”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因言贾祸的国度里,在多数对少数的暴政下,所谓的交流更像一轮又一轮的兴师问罪、反复纠缠的精神折磨,为自己辩白更能激发对手的征服欲;同时,作为文化弱势的一方,穆斯林青年又缺乏从历史与现实中举证的能力,剩下的只有“全面招供”一途了。但除了几个回奸脸谱的人物跟在大汉人屁股后边鹦鹉学舌(他们大概认为鹦鹉说话也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那些掌控着话语权的诸神们是不能让穆斯林顺服地接受大卫星式的“恐怖”胸章的。

无论是所谓冷静、理性的新闻语言还是愤青们的暴力语言都受着一个冷酷的先验意识形态的支配,他们总是从现实政治的角度窥视一个古老、伟大的文明,他们将伊斯兰教描绘成野蛮、暴力、无法融入现代性的不稳定策源地,以此将盘根错节、诸种势力合谋导致的复杂矛盾单方面推诿于穆斯林,也单方面地隐匿了己方所犯下的殖民侵略、种族压迫等种种不光彩的暴行,正是这些暴行激发了伊斯兰世界的无比义愤,为圣战者的行为涂上了悲壮的殉道色彩。

12 Zakharia - Martyr

要一扫孟买迷雾就必须回到历史中去,我准备以一个穆斯林的视点透视印度这座宗教与种族的博物馆,追本溯源解读袭击案以前发生的故事。在此过程中不要奢望我能够做到“客观平衡”,我将坚守自己的立场。每个人看待这个世界都从自己固有的立场出发,无论他对自己所处的位置是否有着清晰的认识。当一个回族人以汉人的立场发言时他已是汉人。我要做的就是尽量不“斜视”问题,尽量从文化的层面解释穆斯林目前所遇到的尴尬。如果我的文字中能包涵部分的真理与真相已是大快吾心。

Technorati 标签:

2008年12月24日星期三

(立此存照)被“修正”的言论

尊敬的中穆管理者们:

赛俩目!

对你们为穆斯林事业所付出的劳动,我深表敬意。最近,我在论坛发言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一时之间感到很困惑,本来我是准备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但在与一位超版交流后,我决定还是将问题公开提出来,希望论坛方面能在深入调查后做出有效回应,以此消除我在参与论坛讨论时的疑虑,也有利于论坛日后的健康发展。

我发现自己的帖子被经常性地“修枝剪叶”,或是措辞被改换,或是整段话地不翼而飞,这位辛勤的“园丁”十分关照我,力图让我的发言更加像是无刺的玫瑰,更加暗合他心目中的“政治正确”。

可是我却很不领情,因为他的做法让我感觉自己在被歪曲。就像一株盆景,被人按照某一文化上的审美趣味刻意修剪、矫正成那个模样,在有人看来是有“龙钟古态之美”,在这株小小的植物而言却是以一种病态的生长为代价的。

##CONTINUE##

相比于这种紧随其后的 “修正”,我更加怀念过去被删帖与屏蔽的待遇了。因为被修正的言论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在不知情的善良人们看来却好像是我已经提前享受到了这样难得的“自由”,我的被操控的发言被用来像盆景一样装饰着“天下太平”,我的立场被偷换成了他人所需要的立场。但如果是删帖或屏蔽,起码表明某人的立场与我不同,人们看了他的一贯正确的套话加废话,心中也就大概可以明了鄙人被封杀掉的想法啦。

可是,他们连表明立场的机会也并不留给在下,呜呼!修贴实在是比删帖与屏蔽更其严重之强奸民意呀。

而且,这位仁兄手法高明,竟然让修改后的帖子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连超版得知后也无不疑惑(超版原话:版主编辑帖子后会出现编辑痕迹,在技术上是不能消除的)。改贴事件首创于“时事论坛”,再现于“穆青广场”,前者被“旗帜”版主的一封措辞委婉的劝诫短信所认领,而后者至今成迷,到底是谁的权限如此之大竟然达到了可以肆意操纵整个论坛的地步,再或者是论坛存在技术漏洞让网络上的“大内高手”如入无人之境?

中穆人才济济,对新媒体的认识比较清晰,是我一向看好的伊斯兰人自己的言论平台,可是好事多磨,在经历过一次让我倍感痛苦的退出风波后,我不想再鲁莽行事,我等待着兄弟们的答复。

谢谢!

安然

2008-12-24

供查阅(如果它还在的话):http://bbs.2muslim.com/viewthread.php?tid=86744&extra=page%3D1

2008年12月20日星期六

答谢赠书

姐姐,色蓝!

书已领回,当我提着那两大包书,奋力地走在从收发室回家的路上时,心中忽然生出疑问:你是怎样将这二三十斤的东西抱到邮局去的?继而就是寒冬里内心温暖的感动,所有的不快一起冰释。

将这二十九本书一一取出检视,不得不感叹你是知我的。

金吉堂先生的《中国回教史研究》、傅统先先生的《中国回教史》是早期回族学的开山之作,我欲得而不得久矣,奈其皆出版自民国二十年代,难得一见。

西北马通先生的《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与我多次擦肩而过,年少时视此种艰深的学术书为畏途,待至对大西北回族惊心动魄的历史略知一二,充满进一步深入探察的渴望时,却发现书店货架上的书早已不知所踪。

回望历史,元代回回最受统治者重视与礼遇,蒙元政府的行政首脑多从回回人中简拔,在地方政府机构中也设立与蒙古长官平行的回回官位,蒙古对中国的统治离不开回回。那时,回回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字,阿拉伯文、波斯文尚通行在来到中国的回教徒中。八百年光阴荏苒,老回回似乎忘记了自己的身世,回族民间对自身这段历史变得十分隔膜。南开杨志玖先生的《元代回族史稿》正是要以文化与历史之力接续起一个民族的血脉,让后人们抚今追昔,再思未来。这本南开大学出版社在2003年仅仅印制了1500册的名著,过去我也只是听闻而已。今日翻开书来,发现书中附有一章,专讲“海瑞是否回族”,有趣,要读。

giftbook

##CONTINUE##

我在郑州二七广场附近的旅郑清真寺里买到过宁夏吴建伟先生编辑的《回回古文观止》,知道他在古代回族知识分子作品的搜集上用力甚勤,你又寄来了他的《回回旧事类记》,此书似将古代中华典籍中涉及到回回民族的文字完全包罗了!

你寄来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六册让我终于补全这套书,说来汗颜,一个自矜于天方苗裔的人对阿拉伯仍像雾里看花。

上面所举不过寥寥数本,余下赠书中的大部分有关回族文史方面的书,我已不及细夸。其实,最初我是惊喜于群书中夹带着几本汉人的书:《窗外与窗里》(王安忆)、《陆文夫散文》、《新疆词典》(沈苇)、《伶人往事》(章诒和),这四人的笔墨婉约而深沉,尤其是章诒和先生和沈苇,向为我所欣赏,不知你是如何猜中我的心事的?我可以读章诒和所写的马连良往事了,这段时间总是想起这位回教出身的须生泰斗;沈苇是爱新疆的,是爱维吾尔文化的,他的现代柔巴依写作如果在维吾尔文人中间推广开来是能够重新激活一门古老的艺术的,读着他写的二道桥,各个店铺、街巷、食物、人群、清真寺重新变回了我脑海中的画面,他真是熟悉到了“如数家珍”的地步,让我艳羡不已。有时,我会感觉自己在精神层面更亲近汉人,之所以不断书写自己的民族只是因为她如我身背的骨肉,一种情感的负累……如果可能,我愿在竹林间与士族女子说文,在大漠深处的村落里与西域女子娱情,两大文化皆吾魂牵梦绕之情人也。

安然再谢!

2008-12-20

附书目:

1、 《月暗吴天秋雨冷》(考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错)

3、《民族宗教论集》

4、《元代回族史稿》

5、《回回旧事类记》

6、《中国回族金石录》

7、《中国回族史》(邱树森)

8、《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

9、《民族宗教论集》(白寿彝)

10、《回族人物志》(白寿彝)

11、《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马通)

12、《中国西北伊斯兰教基本特征》(马通)

13、《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马通)

14、《穆罕默德传》(<埃及>穆罕默德·胡泽里 宁夏人民)

15、《中国穆斯林朝觐实用手册》

16、《回族穆斯林常用语手册》

17、《中国回教史鉴》(马以愚)

18、《中国回教小史》(白寿彝)

19、《中国回教史》(傅统先)

20、《中国回教史研究》(金吉堂)

21、《新疆词典》(沈苇)

22、《伶人往事》(章诒和)

23《陆文夫散文》

24、《窗外与窗里》(王安忆)


Technorati 标签:

2008年12月9日星期二

吾族众生

图文/安然

吾族名回,传自西方;落叶中土,千载生根。
虽着汉服,虽通汉言;回教子孙,本心不泯。
清真其俗,故国难忘;惟精惟一,笃念真主。

吾居海右,源出西关;高祖已远,奄有九脉。
宰牲佳节,图影记之;归而再览,感慨万端。
安乐艰难,人世种种;举意全美,吾族众生。


2

##CONTINUE##

5

1


3

6

7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