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文
2、 是谁干的?
印度内部的多种冲突被如今炒热了的穆斯林问题所遮蔽,借用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印度三部曲》中一节章名“孟买剧场”来形容孟买这座国际大都会里多族群、多势能之间的热闹博弈是再恰切不过的。是将“孟买”一词写做天城体字母(现代梵文)的Mumbai还是写做拉丁文的Bombay,不同文化倾向的人都会有不同的选择,汉语的翻译将拥有多张面孔的孟买单一化了。
这座印度的“香港”是在殖民治理下建立起来的城市,移民不仅为它带来了不可或缺的劳动力,也为它带来不同文化间的交汇与碰撞。
自印度独立后,孟买成为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首府,马邦的本地民族马拉塔人宣称马邦是自己的地方,自然落在马邦境内的孟买也应该成为马拉塔人的孟买,他们自上世纪60年代起就组建了准军事模式的政治运动湿婆军(Army of shiva),起初的攻击对象是针对来自南印度的贫穷移民,不过,其他人也感受到了威胁。
自古,马拉塔民族就因擅于战斗和宣传印度教而著名。但湿婆军显然并不认同作为同教的达利特人(过去的印度教低种姓贱民),甚至不将其看做印度教徒。达利特人也有自己在政治上的代表,他们从美国黑人那里得到启发组建了达利特黑豹党。作为印度教一支的达利特人跟伊斯兰教团体走得很近,因为他们都被排斥在政治中心之外,认为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遭到了忽视,并没能从高速发展的印度经济中获益。
##CONTINUE##
回到那幅著名的电视画面上来思考问题,一个孟买袭击者手上缠着一根代表印度教的红丝线,中国媒体对此大惑不解,其实是缺乏印度知识的表现。印度政府之所以将一场毫无防备的袭击定义为外部敌对势力的攻击,并不证明它的情报能力在袭击之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只是它试图掩盖国内矛盾的无奈之举。它不想让这一事件被认为是对十六年前的巴布里清真寺被毁和六年前那场八百多穆斯林平民被印度教极端分子残杀惨剧的报复,连回忆它都不想。与民间激进的印度教团体不同,印度政府是宁要外战也不要内战。
三、新殖民主义
印度得益于那段二百年的殖民历史,在英国殖民统治整个南亚次大陆之前,“印度”这一名词就像统一前的“意大利”和“德意志”一样仅有地理学上的指向意义,而非政治实体的指称。
英国给印度留下了丰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遗产,不仅是英语使操着不同地方母语的众多民族能够相互交流,而且西方的民主代议制也让一个如同宗教、种姓、阶级拼图一样的国家聚合多样性的力量,让它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能展开政治的竞逐而不是你死我活的大规模军事对抗,这样的对抗在南亚的历史长河里并不鲜见。
印度的政治家们不应对巴基斯坦的分治耿耿于怀,如果没有英国殖民者对穆斯林的抑制、对印度教徒的偏袒,莫卧尔王朝的后裔们会没落到退居南亚的西北角那片荒凉之地去吗?甚至克什米尔也不会成为问题,正是英国人在1848年将克什米尔“卖给”了查谟土邦的印度教王公,新殖民主义者才有机会从旧殖民主义者手中接受那块号称“东方瑞士”的富饶土地,东方的新殖民主义是以西方为师的。但这也让印度政府能以相对温和的态度面对克什米尔的分离组织,两者之间的争斗是低烈度的,毕竟印度人对光荣的非暴力传统充满了自豪。
走笔至此,偶然在网间看到一首印度12岁女孩为孟买的事所写的诗,标题是“永不沉睡的城,沉睡了”。
“
越多战役延烧,
越多生命消逝。
战火肆虐着,
枪炮在血处点燃了烈焰,
胜利不属于任何人。
恐怖分子或许会被杀死,
但遗失了爱的空缺却永远无法被抹平,
空荡荡的路,没有一点声响。
孟买,这个从未沉睡的城市,
长眠了,深深的、完完全全的。
”
这首诗契合了我此时面对这个多难世界的心情,愿一切诸神都安静下了,请倾听那些孩子们的赤子心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