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flickr.com
items in Muslim Cultures More in Muslim Cultures pool
图像是另一种记录

2008年10月26日星期日

礼物两件 秋粮一份

忽至两件礼物,一件是大通回族自治县的文学期刊——《老爷山》创刊号,上面登载了我的一篇近五千字的小说《邂逅大明宣德炉》(编者有删节);一件是伊斯兰之光工作室的赠书:一本沙特阿拉伯圣城麦地那法赫德国王《古兰经》印刷局荣誉出品的《古兰经中文译解》精装硬皮书。知感真主。

gift

##CONTINUE##

今年初,在昆仑山下一所回族女子中学执教的冶兄生福就向我催稿,鄙人担心自己文章的风格不合于官刊要求,一度推脱。但冶兄诱之以“薄有微酬”,并他还是我在昌吉笔会时的室友,盛情难却。故这次,也收到大洋100,算作饥馑哀号之时的一份秋粮。

现在回想起来,写那篇小说时正在读老舍的《离婚》和静观先生的《人间词话》,京味语言、市井人气和境界之说都对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吾本就一赤子,所以,推崇尼采“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的王国维轻易打动了我,我也在《邂逅大明宣德炉》的写作中努力贯彻着“真感情、真景物”的标准。但冶兄是如何看重这篇小说的,也许和文中的一段文字有关吧:

“就在这时,我看到了广场一角里的他们。你一定见过他们,在都市的公共汽车站、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里,他们身上搭着几张色泽鲜亮的动物皮毛,头戴白色小圆帽,沿街贩卖。我最早是在九十年代才在街头见到他们,那最初的景象真是吓人一跳,他们的面目、打扮活像一群身着兽皮闯进城市里来的游牧人。那是我自西北来的远亲,虽然我与他们往日形同陌路,今日也无交情,但此时我突然就有了要与他们分享快乐的冲动,一件和回回有关的东西终于回到了回回手里,这样的小快乐对那些小人物也难得。”

这些人或许就来自青海,或许还是冶兄的乡人。

出版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那本薄薄的《回族简史》里就曾豪言明代回回“行赉居送,千里不持粮”,古之佳话于今网络时代自有新版,余闭门谢客日久,却多曾获远隔千山万水的异乡族人馈赠之秋粮,心下感愧,不及言表。

2008.10/26

延伸阅读:《邂逅大明宣德炉》

Technorati 标签: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