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flickr.com
items in Muslim Cultures More in Muslim Cultures pool
图像是另一种记录

2015年7月14日星期二

朱元璋的回族子孙



文/安然


细思西关一带的古建筑,那些躲过了战火或政治劫难——现存的,和那些曾经在历史上存在过许久,如今常常被怀念的,竟多有明代的影子。

明代,恰是回回民族形成发展的关键期。同时,自明开始,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时期步入了一个每况愈下的衰亡阶段,统治者不复盛唐的胸襟与气度,严重缺乏文化上的自信与安全感,表现在少数民族事务上便是推行“禁胡服、胡语,禁本族自相婚嫁”的大汉族主义政策。这造成中原腹地的色目人集团及其文化濒临合法性消失的边缘,如何调整,以在政治与文化上适应新朝,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此时,一个崭新的回回民族从色目人集团脱颖而出了。站在鼎革的废墟上,他以其信仰上的执着与文化上的融通成功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

就回族传统的清真寺来说,便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本土化特征的建筑形制,比如多拥有牌坊、影壁、庭院、垂花门、望月楼、南讲堂、北讲堂、邦克楼、碑亭、石桥、图书馆、埋体房等。


济南清真南大寺正门

以济南清真南大寺为例,其座落于永长街南端的正门便是一座具有明代风格的券门,亦称无梁殿。

无梁殿出现于明朝早期。明清两代,随着砖结构的应用与推广,砖砌拱券有了较大发展,无梁殿就是以砖砌筒拱为主体,上履以传统的瓦屋顶构成的砖结构建筑。
无梁殿多应用于宫坊、道观之中,如北京皇史宬、白云观,南大寺的券门虽规模逊之,但拱券结构一脉相承。

记得某个夏日,我站在寺门口与一位阿訇攀谈,抬眼看见寺外面有一位二十岁上下的女孩正在影壁处盘桓。可能是发觉我们注意到了她,女孩终于走了进来。

“道长,我有个问题想请教……”
我们一愣。
女孩欲言又止,上下打量起我们两人。
“这里是道教吗?”
也许是我们诧异的表情和头上的白帽让她明白了什么,我们也赶忙向她解释。
听完,女孩匆忙离去。
那个背影,那次误会常令我玩味不已。

也许,伪饰是专制压力下的不得已而为之,但外貌上的绝相类似,的确会带给人许多的亲切与认同感。


北京皇史宬



白云观

朱元璋本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见《喻中原檄》),其所谓之中华,以排胡为目标建立,具有浓厚的种族色彩。作为胡人之一种,回民与朱明王朝之间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文化上的鸿沟,但历史证明,双方成功超越了文化差异,有明一代,二者不仅相安无事,而且在清初的“反清复明”运动中多有回民的身影(如以甘肃回民米喇印、丁国栋为首的反清起义,便拥立了明延长王朱识锛)。

而且,历史有着更惊人的一幕,作为汉民族主义者的朱洪武,在明亡入清之后拥有了一批回族子孙。

民国时,西关的回族缙绅朱蕴韬的家族便自承朱明遗脉。那是一个公开身份的时刻,在此之前三百年的时光里,在西关的沉沉屋宇间,曾掩藏着一座神秘的朱家花园。

传说,朱家花园是一座别具匠心的土木古建,其间的柱梁不饰漆色,以素木示人,代表着花园的主人对前朝的一种不便明言的悼亡伤逝。

这座“朱家花园”占地约30余亩,有大小13处院落,房屋120余间。其主体建筑朝向正北(注意其朝向),由南而北为上房、大院、南客厅、月台、中心花园、北客厅、太湖院、清真寺(有大殿、水房、讲堂)、库房等,东西两侧还有住房、厢房、小花园、窨子室……

这哪里是一座“花园”,又何止是“明代的影子”,这“花园”里分明藏着一个分庭抗礼的“小朝廷”!

这支朱明遗脉是何时隐入回民聚居的西关,又是由于怎样的机缘成为了虔诚的穆斯林?历史迷雾重重。

仿佛只有从那块匾说起——

在南大寺的大殿抱厦里悬挂着一块蓝地金字的匾额,颇有几分皇家气派,题匾人也果然不同凡响,落款“宁阳王 崇祯十三年”,匾额上只有两个大字:

清真”。




此“宁阳王”何许人也,“崇祯”的年号又立刻让人脑海里浮泛起那个风雨飘摇的末世。

明代不只一位“宁阳王”,而且,都与穆斯林相关,如宁阳王朱载垿曾捐资修建大名鼎鼎的青州真教寺(据青州地方志和《青州真教寺建寺碑》),这位偏爱回教的王爷的封地宁阳如今也多朱姓回族。但匾额的主人并非这位“宁阳王”,朱载垿薨于天启二年。

我的目光停留在了第二位宁阳王朱由椅身上,他的结局更是给后人留足了想象空间。

崇祯十一年,满洲八旗铁骑曾绕过北京南下,攻破济南府。史载,身在济南城中的德王朱由枢及其子郡王朱慈颖、奉国将军朱慈赏皆被生擒,押解关外。而藩邸同样设在济南城内的宁阳王却“不知所踪”!

两年后,宁阳王朱由椅题写了“清真”二字。

越四年,明亡,宁阳王朱由椅又一次在历史上失踪了,这一次是永远的“不知所踪”……

小时候,当我听说“朱家花园”的故事时,一座纺织厂正在它的旧基上日夜轰鸣,一部传奇早已烟消云散,在南大寺的那块匾和“朱家花园”之间那一条被刻意掩埋的草蛇灰线被历史彻底斩断。

于是,光阴里总有许多不解之谜。谜底,或许在不为注目的细节处,或许还有更多的细节停留在史料里有待后人的梳理,或许,那是一条无尽幽暗的路。

我只是在一番前因后果的联想后,哑然失笑。

人世间种种恩怨交织如乱麻,当权力从昔日的凤子龙孙的手中滑落,在明代三百年的统治里失落了自己的母语、服饰甚至容颜的西关人却宽厚地接纳了他们,这其中,谁是胜者?

“谁是胜者”——这个话题让我再度想起阿尔罕布拉宫石壁上那句箴言,它以无处不在地重复,警示人们:没有胜者,惟有那至高、至美、至容、至善的永恒在者。

“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