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flickr.com
items in Muslim Cultures More in Muslim Cultures pool
图像是另一种记录

2010年1月27日星期三

解密

 

文/安然

 

多年前,当我听说一份诗刊起名叫“独立”时,心中曾为之一震;多年后,当我在边地吟唱的那些政治身份另类的诗句忽然被刊载在《独立》上时,我想到了陈寅恪先生晚年生死力争过的那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某位革命领袖教导我们时说过:“愤怒出诗人”,这话应验在一位漫游过南疆大地的孤独旅人身上。在目击了荒凉的贫穷与赤裸的不公之后,我确实有过一段怒不可遏的时光。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对现实的观感无法以普通的文体公开地表达,惟有借助密咒一般的诗歌。

 

“阿依娜,斋月,寻找米泉,无家可归,西域七片段,一点寂寞,水晶之夜,黄昏西域。”——(组诗)《现代西域诗草》是一段心灵史。

 

当我还没收到样刊的时候,当我从一条短信中再次读到这些两年前拟下的语词时,自己都有些陌生了。也因了陌生,这些词语仿佛组成了一个远去的传奇。开始我还误以为是编者悄然调整了作品的时间顺序,才让这组题目看起来有了故事的意味。在我从作品发表的兴奋中冷静下来,发觉事实并非如此。

 

“草蛇灰线”是埋在千里孤影脚下的,西行中记下的每一点感动、伤情、悲愤、无奈……是在不经意间就有了内在的因果性。最后一首《黄昏西域》是一处寂寞的句点、一个悲怆的休止符……两年后,成为一种对喀什老城民居被以改造之名拆毁的神秘预言。

 

当新年伊始,有人在推特(Twitter.com)——这一重要的民意策源地上为南京旧城南面临拆迁之祸的老民居大声疾呼时,我在心中虽有一份难舍的历史情结,却采取了漠视的态度,并未动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南朝孑遗的粉墙青瓦、庭院深深说哪怕一句话,因为在我心中一种报复的恶意此时正占上风!那里联结的是南京乃至整个江南的文化,而喀什噶尔阿拉伯迷宫式的老街区何尝不是联结着西域民族的记忆和情感,可他们敢怒不敢言,更没有人为他们说一句话!

 

仇恨让我的内心如置炼狱之中,我本能地排拒一切来自苦难之地的信息,将新疆台和西藏台一起从卫星电视的频道列表中取消。“不顾一切地说出不受欢迎的真话”,这是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传记作者对这位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的评价,而要在写作实践中贯彻这一看似理所当然的品质所要付出的代价就太沉重和苦涩。奥威尔是在贫病交迫中完成图解极权主义社会的旷世经典《1984》的,写作带给他的压力让他罹患上了严重的多疑症和肺病,不久就凄凉离世,那时《1984》一书尚未出版。实际上,奥威尔本人从未踏上苏俄的土地,对于奥威尔所居住的英伦三岛,极权主义是鞭长莫及的,英国社会有着悠久的自由主义传统。

 

在小说《1984》所描绘的那个“大洋国”里,每天都有两分钟的仇恨节目,党员们站在那块无处不在的“电屏”(电屏既是播放器又是摄像头,奥翁的想象力很后现代吧……)前对着虚拟的敌人狂热地谩骂、吼叫,以示对党的忠诚。煽动仇恨是实现党的核心意识形态“双重思想”的心理基础:敌人幻形幻影,既可能是隐蔽的内奸,又可能是自海外而来的外敌,任何人都可能会因为任何差错而被打成“人民的公敌”。人与人之间谨言慎行,相互冷漠、戒备,通过不断扭曲自我意识来适应一种明知不舒服却又无可奈何的社会制度。

 

当仇恨能够那么容易地占据我的内心的时候,我这个长在红旗下的蛋也不得不自问:我是否也是某种“双重思想”的受害者?!

仇恨让不同民族的人成为相互沉默的孤岛——让他们宁愿相信民族主义的谎言也不愿相互倾听;仇恨是政治封锁的民意基础,加深着苦难的隔离状态;最终他们会“以火灭火,以鲜血清洗伤口”……

愿主恕饶。

poem-book

2010年1月7日星期四

别了,维基百科~

 

clip_image002

 

 

晚上收到数条推文,都和中文维基百科上的“真回安然”之争有关。看到有的朋友为俺争得怒发冲冠,心下实在过意不去,只得抱病(牙疼~)出来揭自己的老底:昨日编辑"回族"条目时,玩心一动就将自己也添上了,未料在"自由的百科全书"上竟遭抵制,仍无话语空间。这让我有点伤心。

 

对西方的自由价值观我是心向往之的,也许,自由、平等、宽容的理念真的能惠及中国和她的边缘民族呢?Wikipedia创建于西方,独立于国内网络审查制度之外,因而它的公正性备受我的信赖,我在自己的博文注释中就时常链接它的词条。但经此一事,让我真切地领受了一回中文语境对外来事物的异化能力。

 

我对中文维基执行自己的规则表示服从、理解,不再执着于此事,难道网络信息海洋中一条微不足道的词条也会演化为一桩事件?就让“真回安然”从中文维基百科的审查办公室里悄悄地走,正如它悄悄地来,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只是对于在推特上为一个素不相识的回族青年的尊严仗义执言的@ lihlii先生,我还是要郑重地对他说:“感谢您,我的异族兄弟!”

 

Technorati 标签:

2010年1月6日星期三

[视频]回啊

 

 

 

西海固是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认定的“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又是张承志笔下的信仰之地……对遥远的读者来说,那是一个曾经轰动一时,如今归于沉寂的故事。可当我再次面对这批老照片(它们应该是2004年之前的作品)时,仍在不经意间低声念道:“回啊!”那徐徐的有些微颤的声气像是在赞颂,又像是在感叹。

我将王征先生的这批照片制成幻灯的形式上传到YouTube放映,既是希望更多人了解我们回回、引发更多地关注,也是借此表达对记录者一份敬意。纪实摄影作品《最后的西海固》不仅是对现实的忠实反映,同时也是对现实与历史的独特理解。作者具有很强的人文情怀,对伊斯兰文化也有深沉的认同感。

 

Technorati 标签:

2010年1月2日星期六

回历1431年的阿舒拉



安然
/


当厚厚的羊毛地毯下渗出鲜血的时候

这里夜间发生的秘密如在眼前

当月光中的童话中的国度

被粗暴地打碎

你对我展现晶莹的赤裸

我的心被划破

我的信仰

和生命一样悲凉


回历1431年的阿舒拉*

是穆斯林的新创

虚伪和火焰之父将金色的权杖置于骚动的人群之中

伤口再次撕裂

波斯啊

你为什么要重复古老的诅咒

库法*的后人

你为什么忘记忏悔

侯赛因不止一次遭叛卖


那一支苦根

还在。

苦。


隐匿的伊玛目

快转回来

使世间充满公道

有如现在充满了暴虐






注:


*回历1431的阿舒拉节为西历的20091227


*库法城的什叶派人由于恐惧倭马亚王朝的大军,曾放弃了对侯赛因的支持,导致这位先知穆罕默德最喜爱的外孙战死在卡尔巴拉。卡尔巴拉大惨案导致穆斯林内部分裂,加深了什叶派人的悲情,他们不承认侯赛因已死,认为这位传奇的伊玛目终将在真主的允许下回归大地,带来正义与和平。所有穆斯林都承认伊玛目侯赛因为"殉教者",至今巍然屹立在开罗市中心的"侯赛因大清真寺"就是他的一处衣冠冢,侯赛因还是先知生前预许的天园中的青年人的领袖。


当日,侯赛因战死的消息传至库法城,人们悲痛欲绝、深深地忏悔,后爆发"忏悔人战争"。而侯赛因殉难的那一天是回历61110日(西历6801010日),这一天后来成为纪念伊玛目侯赛因殉难的"阿舒拉节",意为十日节。

(历史背景参见维基百科"伊玛目侯赛因"词条)

2010年1月1日星期五

Happy New Year!

Indonesian Art from Depan Museum Fatahillah, Jakar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