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flickr.com
items in Muslim Cultures More in Muslim Cultures pool
图像是另一种记录

2009年5月29日星期五

新阿娇怨

 

文/安然

 

 

“若得阿娇,

当作金屋贮之。”

两千年前少年天子的一句戏言,

引得少女几多似水春望。

 

那个刺官的土家阿娇

可是她的转世?

前缘是开在未央池水中的一朵庭花,

一梦醒来

偏偏投生在寂寞蛮夷乡。

唉,阿娇啊

你虽不像山花随人践踏,

可童年时

外婆山中的泥屋

正连着今日汝等为权贵轻为病人与罪人的贱运。

 

沉疴百载的老大帝国

经历过瘟疫、饥荒、战争和革命。

七魂九魄丢掉,

只剩苟活的残念,

怎容得质本洁来尚自怜的异种?

 

那些比你出众的国色也要沐浴过潜规则才能邀获导演的新宠,

而颓唐的乡村向着强壮的都市

献出丰腴的青春和廉价的贞血,

则更是嫖客眼中的天经与地义。

 

旧山河在下,

新欢场在上。

千门万姓的阿娇和碧玉

都汇入这人生如戏的孽海,

“苦哇”——

旧宫台

一曲粉墨登场的玉堂春

换作今夕里飘满KTV的海上花,

犹道是换了人间。

clip_image002

后记:

中唐时的刘禹锡写过“阿娇怨”,今是以旧题填新词,故曰“新阿娇怨”也。一部走马灯式的二十四史因循者甚多,西贤总结说中国的历史没有进步,只有君王的变动(马克思的师傅黑格尔语),此为劫数还是国情使然,一时也解说不透,只得以诗兴叹之。邓玉娇刺官案经由网络传出已近半月,案情真相在参与各方争执下变得扑朔迷离,事态进展也是云谲波诡,殊出人料。冷眼观之,是案已如清季“四大奇案”发展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件原点,官场腐败与天下舆情间如何互动、角力,不仅关系到现代“小白菜”的命运,而且测试着一个社会的最低正义,世人为之侧目也就不难理解。

 

Technorati 标签:

2009年5月21日星期四

禁锢后的歌声

 

——Blogger.com博客被功夫网(GFW)阻挡后的第一贴

 

安然/文

 

 

中国病人

党报上说多党制不是灵丹妙药

那就拿出你的红色丹药

让我替你传道

让我替你把它

分发给在为明天抑郁的中国病人

 

 

体制、墙

野三关

多么戏剧化的名字

你会与野猪林、洪洞县一起被江湖传唱

因为野火照见

黑暗中那里也有一道墙蜿蜒、明灭

它的名字叫“体制”

它比长城更古老

有五千年的历史

它比长城更辽远

有九万里的长度

它比长城更沉重

压在中国人的心头

clip_image002

昔日的柏林墙

 

Technorati 标签:

2009年5月15日星期五

伊玛尼(信仰)


来信:您好

Assalamu alaikum
我是一位维吾尔族与俄罗斯混血。父母一方是穆斯林教,一方是基督教,但其实我对信仰的态度没有那么谨慎和迫切。生活在新疆,他们对我的信仰教育基本上等于零,我有幸去过清真寺,也去过教堂,感觉很神圣,我心里清楚的知道我不是没有信仰的人,但生活方式和习惯又没有尊崇这两个教意,比汉人多一份信仰上尊重和理解。比热诚的信仰者少了真诚,我其实挺苦恼的。



我不是阿訇,也并非教士,无法接受您的“告解”,请原谅。

但我看过您的信之后,一直在思考信仰的问题,信仰是什么?水有源,树有根,叶落也必归入大地,我想作为万物之灵者的命运似也应如此吧——信仰就是相信这样一种所望之事、未见的事实。古代的回回先贤常说,信所未见才是信仰,也是这个意思。

您的身世有点像民谣歌手洪启,他本人是维吾尔族,却在一个汉族家庭内长大。我喜欢他的民谣,尤其是那首在舒缓的吉他伴奏声中轻轻哼唱的《回乡之路》

请允许我把你的故乡,
也当做我的故乡。
请允许我把你的闺房,葡萄藤和月亮,
也当做我的天堂。
哦,我愿走在你的回乡之路上,
我愿和你一起分享你童年的幸福时光。

请不要拒绝我这可怜的幻想,
请不要理睬别的人会怎么想,
带上我回你的故乡。
让你童年的月光也洒在我身上,
哦,我愿走在你的回乡之路上,
我愿和你一起分享你童年的幸福时光。

我没有童年也没有故乡,
好象一股风把我刮到这世界上。
回乡的道路多么令人神往,
亲人们的爱足以抵消一世界悲凉。
哦,我愿走在你的回乡之路上,
我愿和你一起分享你童年的幸福时光。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
请爱上我这无家可归的人,
请允许我和你一同前往,
在你童年的月光下大哭一场。

哦,我愿走在你的回乡之路上,
我愿和你一起分享你童年的幸福时光。
请允许我把你的故乡,
也当做我的故乡。
请允许我把你的闺房,葡萄藤和月亮,
也当做我的天堂。

1507477564_7c74ab4a68_b


昨晚,当看到你的这封信时,我就马上想到了洪启和他归家的乡愁。我有点不知所措:作为穆斯林,我是否要对你“宣教”,因为那也是我的义务之一啊。可我最终选择了放弃,我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对你们这样值得怜恤的“流浪人”说教。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在信仰之下也是一个无行的“浪子”,更是因为我知道我无力去改变别人,这是我多年省思积攒下的心得。以前,读过一段著名的墓志铭,现在回想起来,越来越有感觉,它镌刻在安葬于英国西敏寺大教堂内的一位圣公会大主教的墓碑上:

“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改变我的国家。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著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当我垂垂老矣,我终于顿悟了一些事: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

求主恕饶!我今日的心态也像那逝去的人一样,只想坚守自己——他才是真正需要自己救赎的人啊。

安拉乎艾克拜勒,求你看守我。

可能您并不知道,所以,也许我还应该絮说几句宗教小史:安拉之外无安拉,上帝也是唯一的上帝。无论是称他为“安拉”还是“上帝”,那个名词都是指向同一个最高的主宰、造物主、我们的恩养者……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教同源,伟大的伊斯兰教承认所有下降给人类的经典,即颁授给摩西(穆萨)圣人的“十诫”(《讨拉特》)、颁授给大卫王(达吾德)的“诗篇”(《宰逋尔》)、颁授给基督耶稣(尔萨)的“福音”(《引支勒》)与颁授给人类的最后先知——穆罕默德的“古兰”。

《古兰经》是经典中的经典,受到安拉的护佑,因而最确信无疑。

alaykum salam



007

Technorati 标签:

2009年5月13日星期三

尔林(知识)

评“中国经堂教育发展问题研讨会(香港·2009)的召开”

假如没有那一帧帧纪实图片,这篇报道会失色不少:从慈善、虔诚的老妈妈脸上,显现出的是信仰;从穆斯林知识精英专注讲演的神情中,人们看到的是希望。

伊斯兰曾经是将信仰与知识结合得最完美的宗教,穆斯林曾经是最懂得知识的贵重的民族。13世纪,蒙古入侵后,伊斯兰中有了空白,文化趋于保守与衰落,整个稳麦(穆斯林共同体)陷入灾祸频仍与抗击图存的漫长轮回。

76645.56632723

“谁走上求学的道路,安拉必使他踏上直达乐园的坦途(圣训·穆斯林辑录)。”

早期的穆斯林学者伊本·阿巴斯甚至劝告人们说:“在我看来,夜间的学习比夜功拜更为可爱。”

愿穆斯林重新放开胸怀,寻回失落的学习精神,像历史上的穆斯林那样成为东方和西方文化的集大成者,让东西方的知识再度汇聚穆斯林的新的“智慧之宫”。愿真主慈悯我们,襄助我们今日的文化复兴,阿米乃!

##CONTINUE##

20090513_055306_bbs2muslimcom_p_250

(网页快照·Snap Shot)

Technorati 标签:

2009年5月12日星期二

书余札记(二篇)

 

安然

(一)

走进深秋的夜晚,借着城市上空的光,可以看到淡淡的雾,有些哀怨的画面。

clip_image002致远书店的对面是个马路夜市,站在书店门前高高的露台上想着是现在就回还是再逛一下夜市。刚才,终于买下了董桥的《故事》,惦记这本书有小半年了。董桥所写到的那些古旧的人与物是这个国度最精致的文化创设,又经他秀媚入骨的笔法滤去了时代的烟火气,恬静中是一脉萦怀难忘的乡愁令我同样漂泊。“我甚至刻意错过了同他通信同他见面的几次机缘:沈从文是薛涛笺上的彩影墨痕,一张航空信纸的问候,一堂灯红茶绿的寒暄,终归是对那一叶风华的轻慢与冒渎(《我爱沈从文的字》)”,读这样入情入画的文字是一种真正的文化享受。如果不是书后标价三十八让我望而生畏,它早就可以进入我的藏书了。

很久没有裹挟在人群中亲近人间的熙和了,从我走出书房逃离那些观念的游戏一刻起,我就想和《一九八四》中刚刚走出真理部大楼的温斯顿在迷魂阵似的伦敦街头上一样,在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像信仰一样的冲动促使下,“先是往南,然后往东,最后又往北,迷失在一些没有到过的街道上,也不顾朝什么方向走去。”出门之前正在读这本小说,仿佛是这段文字启发了我的游兴,它的作者不仅是一位震惊世界的小说家、政治预言家,而且还是出色的英语散文作家——乔治·奥威尔。这让他小说中的某些段落带有了散文的意趣,让那些生活在极权社会里的小说人物也能在政治恐怖的罅隙,体察生活中从不缺乏的细节之美。于是,我让自己汇入夜市的长龙,成为忘情于耳目之娱的一分子,在不知到底是后极权的晚夕还是新极权的前夜里,只关注眼前琐碎的小东西,让一颗动荡的心能够在陌生与黑暗中暂得休息。

(二)

是的,在强权的暴力之下,弱者的任何话语都显得软弱无力。这样的念头也曾让我消沉、无助,直到我读过下面这些来自劳改集中营的诗行:

 

我自己知道:这不是游戏,

这意味着死亡——枪毙。

但是,像阿基米德一样,

即使为了获得生命,

我也绝不放下这支笔!

这张已经展开的纸,

我绝不把它揉弃!

……

那长长的一排坟墓

是我所记忆的全部。

我本应也赤身露体躺进泥土,

但我曾发誓:要把我的歌儿唱完,

要走完自己的路,

不吐出最后一个字,

绝不停止哭诉;

仿佛在我这死人的生活里

也还有过什么最初

……

 

《古拉格群岛》的作者索尔仁尼琴将这些诗作收录进自己的书中,他和那位苦役犯诗人的写作都是无用的吗?不,当我这样的后来的思想荒原的跋涉者读到他们的时候,就如遇到了一座早已存在的蓝色的湖泊,只是深情地凝望一眼就让我焦渴的精神得到了氤氲的舒解。

刽子手和悲观主义的帮闲、看客讪笑文字的苍白的时候,他们不知道白底黑字的思想正在悄然抗击着极权的暴行、改变着历史的进程。

通往极权统治的不二法门就是“控制人们的思想”——从希特勒的“日耳曼至上”到斯大林的“大斯拉夫主义”,从左到右的民粹主义者的思想底色是如此地高度统一!统治者的策士、文胆的鼓吹可以如催眠一般让人民进入狂热的甘心受支配的状态,可以让人们相信自己的牺牲、受难乃至助纣为虐是为了民族、国家与理想。但极权形成以及存在需要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封杀一切“异端思想”的破土而出,消除封闭世界内部的杂音。强权者蔑视个体的声音,但又对独立见解的出现极端地恐惧、仇视。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古拉格群岛”上空的迷雾散去,钻出冻土的真相的语言就可以如春天的惊雷一样击碎苏联那样“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幸福”的人间神话,就能敲响看似不可战胜的庞大的社会主义殖民帝国的丧钟。

而且,历史表明了极权专制的兴亡周期率:残暴的程度与朽坏的速度成正比。当主子与奴才已化作历史的腐土,惟有精神之花仍就惊世怒放。那位曾经的反抗知识分子索尔仁尼琴就是以这样一朵名叫“古拉格”的花,而被人们所铭记。

 

clip_image003

2009年5月8日星期五

请动笔吧,而不是动粗

——对《“安拉”是汉语名词》一文的评论

语言是一个大问题,关乎民族的存亡。

我记得中学时学过法国爱国作家都德的名篇《最后一课》,其中一段激动人心的话,十多年过去了,我也未能忘怀,或者这一生也不会忘怀吧:“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精确;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103592941530983

作为一个没有自己独立民族国家的民族,回族人仍有爱自己民族的情感需求和民族权利。那么,语言问题对于我们就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在这上面有争论是好事。

阿拉伯语是现存的惟一“活着”的神圣语言,基督教的拉丁文、犹太教的古希伯来文早已是死去的经典文字,只能阅读,不再通行。而阿拉伯语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不同民族、人们间的通用语言、身份标识。穆斯林很早就认识到了语言的重要性,因此长期坚持用阿拉伯语诵读《古兰经》,甚至拒绝轻率地将《古兰经》翻译作其他语言,这反映了对语言纯洁性的捍卫——捍卫一种神圣的宗教语言,本身就是捍卫这种宗教的表现。

我觉得有学者想禁止“安拉”一词的使用,实际上是冲着古老的“经堂语”来的。

“经堂语”是一种文化现象。对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分析、评判都不应只出自简单的宗教教条,而应回顾其产生的历史环境。移居中国的穆斯林曾经也试图将阿拉伯语或波斯语统一成本族群的内部语言,但遭到了同样重视语言文字“教化作用”的汉人士大夫阶层的文化镇压,明太祖的“禁胡服、胡语”政策就是较明显的一例(因此,有人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起义的明太祖是回族人,是一种对历史的误读,荒唐而无知)。然而,回族先辈创造本民族语言的努力仍有成果,即“经堂语”(值得指出的是散居欧洲时的犹太人也创造出了一种基于德语和古希伯来语借词的民族语言——意第绪语,并以大量的宗教、哲学、文学著作产生了意第绪文化)。“安拉”一词就是经堂语中使用最频繁、意义最贵重的语言符号,他不仅是对ALLAH的指称,而且,在其上面附带着强烈的宗教和民族情感——从口中说出“安拉”远比只说“真主”更为敬畏。

因此,否定“安拉”一词的使用,否定历经传承、保存下来的经堂语,都是对本民族历史的一种否定与背叛。民族作为一种文化的稳定的承载形式不容否定,文化作为民族的骨架也不容轻易否定。“经堂语”完全应该被继承,并作为向阿拉伯语回归的一种演进形式发展下去。我们不应该悲观地否定自己的民族,否定本民族语言的存在,也不应该试图激进地跃向阿拉伯语,而是应该充分利用经堂语这一古老的桥梁。

我是乐观本民族内部的文化争论的,我们这个保守民族的文化争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们的宗教学者应该写出更富争议性、更有学术分量的作品来,因为有争议才能引发人们的重新关注——当一种文化失去魅力的时候,才无人关注也不再有争议。

请动笔吧,而不是动粗。

 

青海

 

Technorati 标签: